敌人很难打垮,朝鲜又指望不上,不仅不出力,朝鲜重臣柳成龙还一味催促李如松进攻王京。李如松简直要被他气死,出征之前,他使劲地泼冷水,现在又来指手画脚,李如松才懒得理会他,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后,他将本就兵力不足的明军兵分四路。大家都以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,但是李如松知道,要攻克一座城池,不一定只能靠武力。此时,唯有火烧龙山,才是釜底抽薪之计。
龙山是日军的“粮仓”,既然明军无法攻下王京,不如分散兵力,加固后方,然后再一把火彻底解决日军的粮食问题。查大受领命,率敢死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。日军不得已撤出王京退往釜山,次日,李如松入城,王京光复。
自明军入朝以来,战斗力遭到了严重的打击,他们疲惫不堪,再也不想打了,于是一退再退,最后退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,三分之二的人渡海回国,只留下三分之一(四万)的人防守。
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就此结束,日军惨败而归。但日军虽然退却了,李如松却没办法痛打落水狗,毕竟自己能调到的兵力只有一万,而朝军又根本指望不上,明军去帮助他们,他们不仅不出力,还不出钱,从粮食到军饷,都是明军自给自足,非但如此,就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,朝鲜人都要收钱。李如松在朝鲜待了半年,已经花了上百两白银,再这么打下去,估计裤子都得当下去。
所以谈判,似乎是唯一的选择。第二次谈判,就此拉开了序幕,沈惟敬再次出场(上次差点被砍了头),而在日军大营等待他的,则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。
小西行长虽然曾被沈惟敬忽悠得不轻,但是他还能怎么招呢,好不容易出来一趟,平分朝鲜是不可能了,那就能捞多少算多少吧。
小西行长说出了他的条件,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,让他想不到的是,这一次,不但李如松没说砍他的头,就连宋应昌也同意了谈判意见。沈惟敬高兴不已,他无私而伟大的谈判事业终见成效,他出类拔萃的谈判能力终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。只是,他不知道的是,领导们之所以同意,是因为根本就没有真意。
不过话说回来,李如松虽然没有按协议撤出朝鲜,但还是应小西行长的请求(派使者去见他的大领导丰臣秀吉),派出了两位使者,只是让小西行长绝对想不到的是,这两位正式的使者,竟然是李如松在军中随便找的两人,因为李如松压根就没往上面报。
于是,神奇的一幕发生了,谈判席上,丰臣秀吉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,两名明军使者呆若木鸡,一言不发,沈惟敬随声附和,心不在焉。然而,就这样扯淡的谈判,竟然还谈了一个多月。有了小西行长上一阶段谈判的“胜利”,丰臣秀吉直接狮子大开口:明朝将公主嫁为日本后妃;明朝和日本进行贸易,自由通商;明朝和日本交换誓词,永远通好;割出朝鲜四道给日本;朝鲜派出王子、大臣各一人,作为人质;返还朝鲜被俘的两位王子;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日本。
显然,这是任何一个大明使臣都无法接受的条款,但是沈惟敬接受了。他当即拍板倒是过了把瘾,反正最后买单的又不是他。丰臣秀吉还挺有合约精神的,随即便遣送朝鲜王子回国了,还安排小西行长跟进此事。而沈惟敬这边,一回国,便是一通新的吹嘘,然而对日方提出的“和平条件”却只字未提。可笑的是,兵部尚书石星竟然信了,就算明神宗觉得此事不会这么简单,石星仍然拍着胸脯保证。
打仗确实是个费钱的活儿,既然如此,半信半疑的明神宗便同意了与日方议和。在一次又一次的忽悠下,中日双方终于停战了。
日军大部撤出朝鲜,明军也仅留一万五千余人帮助镇守军事要地,其余部队撤回国内,无论多么奇妙,和平终究还是到来了,虽然只是短暂的。
接下来,宋应昌升了官,李如松也升了官,皆大欢喜,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,只是,当烽火再起时,世上却再无战神李如松了!
未完待续!